馬場(山丹馬場:生態答卷寫華章)
來源:張掖日報
八月的甘肅山丹馬場,涼風習習,從遠山埡口上飄過來的浮雲,帶來雪山冰爽的訊息。穹頂之下,綠草如茵,萬馬奔騰,人與自然和諧共生。
山丹馬場地處祁連山生態保護的核心地段,是祁連山北麓草原的重要組成部分,也是河西走廊重要的水源涵養區,馬場生態環境對於祁連山生態保護有著“牽一發而動全身”的戰略作用。對此,山丹馬場積極履行社會責任,深入貫徹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理念,將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與修複作為一項政治任務高度重視,堅持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的原則,始終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底線和紅線。在確保切實做好生態環境保護的前提下,謀劃推動改革發展,社會效益、經濟效益、生態效益同步提高。
明確生態優先的發展方向。立足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,充分考慮生態環境承載能力,培育和拓展生態產業,把以脫毒馬鈴薯製種為重點的現代種植業,以良種繁育和半舍飼養殖為重點的現代設施畜牧業,以綠色無公害牛羊肉為重點的高原生態食品加工業,以馬文化為核心的生態旅遊業等“四大產業”,構建具有馬場特色的生態產業體係。
紮實完成生態環境整改任務。通過標本兼治、點麵結合、壓茬推進,涉及山丹馬場的8個祁連山環保整改項目現場整改工作全部完成,保護區準入、環評等相關手續全部辦理齊全,並通過縣級驗收、市級認定和省級複核驗收。山丹馬場生態環境保護做到了老問題不反彈,新問題不出現。
認真落實生態治理建設項目。擔當央企社會責任,主動退耕還林、荒山造林、封山育林9萬畝,在持續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基礎上,山丹馬場先後實施農牧交錯帶已墾草原治理、祁連山黑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、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、植被恢複等項目,有效地遏製草原退化,草原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修複和改善。
有效降低人為影響環境風險。實施異地安居工程,在城市建設3個住宅小區,4391戶職工從海拔2600米以上的山區整體搬遷到張掖市、山丹縣城居住。場區常駐人口由1.5萬人下降到目前的3500人左右,大幅減少了人為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。
建立健全森林草原管護體係。1964年接管保護任務以來,企業累計投入近千萬元承擔森林、草原和水源管護職責,轄區森林56年來從未發生火災。祁連山自然保護區設立以來,徹底杜絕了盜伐林木、亂捕濫獵、采挖藥材、私搭亂建等現象,有效保護了水源涵養林,直接造福下遊人民。
嚴格執行共牧區禁牧政策。嚴格落實甘肅省有關要求,將所屬祁連山傳統共牧區實施禁牧,製定工作推進措施,逐點逐戶宣講政策,逐級簽訂目標責任書,將禁牧任務靠實到場、隊、戶,建立核查機製,加大巡查力度,與地方政府部門開展聯合執法行動,嚴格禁牧製度,草原生態環境得到持續改善,體現了中央企業的大局意識和政治擔當。
積極落實草畜平衡製度。依據草地類型,年度天然草原生產力監測數據,科學核定天然草原載畜量,逐戶核準牲畜養殖數量,清查超載情況,將減畜任務分解落實到連隊和牧戶,將任務完成情況與兌現新一輪草原補獎資金掛鉤,並層層簽訂減畜責任書,明確減畜數量及期限,加大監督檢查力度,強化補獎政策導向,確保減畜任務落實。
多策並舉減輕天然草場壓力。由於祁連山保護區內天然草原實施禁牧,保護區外草場壓力增大。為此,山丹馬場充分利用青割燕麥草,大麥、青稞秸稈資源,每年有計劃地儲備冬季飼草料,並預留茬地20萬畝,加強耕地涵養水分功能,減少牲畜在草原上的采食量和放牧時間,減輕了冬季草場壓力,實現草畜平衡。同時減少秋翻地麵積,有效抑製揚塵,也避免了焚燒秸稈造成的環境汙染。每年的11月至來年4月底在茬地放牧,5月至10月底進入天然草場放牧,輪牧已成為製度和職工的自覺行動。
著力提高森林草原防火能力。隨著草原生態的改善,牧草覆蓋度和產草量逐年提高。為防患於未然,山丹馬場共投資296.9萬元,購置防火設施設備,修建防火物資庫,成立草原監理站,建立健全各級草原監理和防火機構,加強草原監管力度,為確保草原植被不發生火災打下堅實基礎。
經過持之以恒的艱苦努力,生態環境持續改善,通過近年來連續開展草原生態監測,實施草原補獎政策和退牧還草等工程以來,草原生態環境持續向好,特別是草原植被蓋度、鮮草產量顯著提高。區域內草原植被覆蓋度、植被高度、草產量、活立木總蓄積量逐年增加,許多罕見的野生動物也頻頻出現在保護區內。(王超)
本文來自【張掖日報】,僅代表作者觀點。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。
ID:jrtt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
#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 (0条)